“我曾多次来会诊过正在抢救的病人,没想到这次我成了被抢救的人。”9月23日,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发文,分享了自己因头孢菌素导致过敏抢救的惊险经历。谭医生告诉大家正规配资炒股平台,严重药物过敏是非常危险的。
那么,头孢严重过敏常见吗?一旦发生要如何处置?记者咨询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两位权威专家。
吃一颗头孢菌素进了抢救室
9月21日,谭先杰医生自觉感冒加重,就吃了一颗头孢菌素,很快就感觉特别不舒服,“全身血液都往头上涌,头特别胀”,家人也发现他“脸都紫了”,赶紧去了协和医院急诊科。
同事把他送进了抢救室。“当时我的心率飙升到170次/分,嗓子堵得慌,头很痛,尤其是太阳穴,一跳一跳的‘搏动性疼痛’。后来,他们告诉我,我的脸已经充血成酱猪肝颜色。”谭先杰说。
治疗后,谭先杰恢复正常。为了呈现被抢救时的脸色,谭先杰用AI生成了一张图,医生和家人都说复原得很好,甚至当时的脸色还要更黑一些。
展开剩余81%经过复盘,谭先杰写下了这几点体会:首先是以前不过敏,并不代表以后不过敏,这次“中招”,除了随年龄增长过敏可能性增加、药物批次不一样外,部分原因是劳累。其次,不要以为只有喝了酒吃抗生素才有危险,没有喝酒也有危险。此外,不要以为只有静脉用药才过敏,口服一样可以过敏。他以自身经历提醒,不要随意吃抗生素,吃药之前查血常规,看是否为病毒性。
严重过敏不常见,但可致死
今年4月,一位28岁的女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前往社区诊所就诊,在头孢类抗生素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皮肤瘙痒、呼吸急促等过敏症状。意识到情况不对后,她自行拔除针头并呼叫医护人员,但症状持续加重,最终因过敏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。这件事也引发了针对头孢类抗生素如何规范使用的争议。
客观来说,头孢菌素是相对安全的药品,应用广泛,发生特别严重过敏的情况少见,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对头孢菌素的安全性放松警惕。不推荐患者在家随意用药,尤其是处方药物。
“很多家庭备头孢,老百姓知道头孢,但头孢分好几代,后面的名字大多数人都叫不出来,也不知道它们的抗菌活性、结构及作用特点有何区别。”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急诊科主任陈明泉教授告诉记者,头孢不是退烧药,不是感冒发烧就马上要用的,一定要有明确指征才能用。比方说,有人明明是病毒感染,用抗生素就没用;有人咳嗽咳痰,查下来是细菌感染,这时候就要用。各类头孢药物应对的感染状态不同,用药不是“越新越好”,更不是“越贵越好”。
陈明泉教授说,严重过敏反应通常为多个系统同时受累的临床综合征,比如,在皮肤黏膜系统,通常有荨麻疹、瘙痒、潮红,或口唇、眼睑肿胀等黏膜症状;在呼吸系统,常见呼吸困难、胸闷、喉头水肿致嘶哑及喘鸣、支气管痉挛致哮喘样喘息等;在消化系统,恶心、呕吐、腹痛或腹泻等都是常见的症状。
对疑似过敏性休克患者,应迅速评估气道、呼吸、循环,肾上腺素是严重过敏反应的首选急救药物,应在诊断或高度可疑严重过敏反应时立即肌肉注射。当然,这比较考验医生的经验和判断能力,一定要有专业的识别才能快速应对。有些患者也会发生休克,但并非过敏引起;有些严重过敏反应,但并未导致休克,应当时时监测血压等指标以及生命体征变化,确保及时对症治疗。
青霉素类过敏发生率最高
华山医院过敏与免疫(变态反应)科主任,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常委,食物药物和严重过敏反应(筹)组长骆肖群教授表示,日常生活中,食物过敏更容易被公众所熟知,但实际上药物过敏同样不容忽视。
β-内酰胺类药物是过敏的“重灾区”,包括青霉素类(如阿莫西林、氨苄西林),其过敏发生率最高;头孢菌素类(如头孢呋辛、头孢克肟、头孢曲松)也较常见,需注意与青霉素可能存在交叉过敏反应(对青霉素过敏者,部分也可能对头孢过敏)。
通常,临床上应根据美国过敏、哮喘和免疫学学会(AAAAI)及美国过敏、哮喘和免疫学学院(ACAAI)公布的严重过敏反应的程度分级,来合理制定抢救措施。
骆肖群指出,在应用头孢过程中,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,用药前需充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。对既往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,病历中需做醒目标注,并在后续医疗中反复核对提醒,防止误用禁忌药物。对于有多种过敏史或特应质(如哮喘、过敏性鼻炎)患者,用药更应谨慎评估。若患者报告对某药物过敏,应尽量选用不同机制或不同类的药物替代,避免交叉过敏风险。
例如青霉素过敏者避免使用结构相近的头孢菌素(除非经过过敏测试评估安全);阿司匹林过敏者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替代解热镇痛药。对于必需药物无替代而患者有过敏史的情况,需权衡利弊、制定严密方案后才考虑挑战用药。
如何远离药物过敏?
经常有患者问:“医生,我以前对这个药不过敏,怎么现在就过敏了呢?”骆肖群表示,过敏跟很多因素有关,与免疫环境密切相关,如怀孕、生病、年龄、服药、工作压力大、精神紧张、过于劳累、睡眠不好、环境污染等因素,使免疫功能发生变化。还有些人的过敏反应主要是对药品里的杂质、辅料过敏,不同厂家采用不同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,也会导致患者过敏的情况出现。
远离药物过敏,有哪些注意事项呢?专家指出——
第一,就医时将自己及家族的过敏史详细告知医生,尤其是对药物的过敏反应。
第二,不要随意在家服用抗生素,自我服用可能因误用类似结构药物增加过敏风险,同时可能增加耐药风险。
第三,注意联合用药的风险,用药期间避免饮酒。头孢加酒会产生双硫仑样反应,导致醉意加重、不适加剧,甚至危及生命。而且,饮用的酒精含量越高,反应越重。
第四,若曾发现对某药物过敏,应将药名记录下来,以免再次误用,不可抱有侥幸心理。
第五,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,能够有效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几率。
第六,对于轻微的过敏反应,如轻微药物热、皮肤瘙痒、单纯的荨麻疹等,一般及时停药,密切观察,但如有加重,需及时就医。一旦出现呼吸困难、喉头水肿、大面积皮疹等严重症状时,立即拨打120或去急诊。
新民晚报
记者:左妍
编辑:唐梦葭
编审:魏丽英正规配资炒股平台
发布于:上海市红太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