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一仗我们在国际上打出了名堂配资平台,多的是国家排着队要买伊朗的先进武器装备。”仗都打输了不去总结教训,反而还想着带货?伊朗人的自信我是真不懂。世界皆说婆罗多赢学恐怖如斯,如今看来,这波斯赢学也是不遑多让啊。
“在过去多年以来,伊朗在军事和国防领域一直饱受西方制裁,但通过坚持不懈地自主研发,现在伊朗已经在导弹、无人机等国防装备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达到了很高的水平。这些成就离不开伊朗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,更离不开全体伊朗人民团结形成的坚实后盾。如今,很多国家正着排队在门外面候着,希望购买伊朗的这些先进装备。但是,为我们的长远战略和国家利益计,伊朗会谨慎选择我们的出口对象。”
我在这里给大家复述的这段话,出自一位名叫巴霍纳尔(Mohammad-Reza Bahonar)的伊朗政客之口。近日,巴霍纳尔接受了伊朗官媒伊通社的专访,就刚刚过去的以伊12日战争和战后的伊朗国内外形势变化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
巴霍纳尔指出,近期,在西方和美国的间接支持下,以色列对伊朗发动的军事挑衅行动已经暂告一段落了。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,伊朗展现了两大核心优势:一是伊朗的军事体系对以色列的首轮打击反应迅速,并且展现出了高效的反击能力;二是伊朗全国各阶层、各群体空前团结,彻底打破了对手意图将伊朗“从内部分裂”的阴谋。
针对部分舆论对于伊朗年轻一代“可能会受外部舆论影响”的担忧,巴霍纳尔以革命卫队前指挥官苏莱曼尼的例子打了个比方:
“我们敌人曾经以为,伊朗的年轻人个个都像火药桶,一点就会炸向体制。事实证明,敌人的分析是正确,伊朗的年轻人确实是火药桶,只不过爆炸的方向他们猜错了。在这次冲突中,我们的年轻人用行动证明了,他们的‘爆炸’是对准敌人的。”
“想当初,许多刚刚年满18,甚至只有14、15岁的年轻人主动找到苏莱曼尼,请求他允许他们直接上前线保卫祖国。这些年轻人平时可能会被我们担心‘不够坚定’,但在关键时刻,他们的血性和牺牲精神,反而让我们这些倚老卖老的所谓过来人自愧不如。”
关于未来国际局势,巴霍纳尔认为,当前的以伊停火可能只是敌人“重整旗鼓”的前奏:
“我们必须为各种可能性做好准备。但在谈判桌上,我相信我们才是经验丰富的一方。经过伊核协议等过往谈判的历练,现在的我们已经更加成熟了。我们不惧怕谈判,但绝不会接受‘零和游戏’。如果我们的对手以为他们能在谈判桌上予取予求,那他们最终必将自食其果。”
谈及本轮以伊冲突给伊朗带来的“好处”,巴霍纳尔认为,这一仗给伊朗带来的最大“好处”,就是帮助伊朗制造的武器装备在国际上打出了名堂。“全世界都见识到了伊朗武器的厉害,尤其是我们的导弹、无人机和防空系统。现在多的是国家排着队要买我们的装备。”
如果说这话的巴霍纳尔要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伊朗路人,也就算了,可问题他还真不是。巴霍纳尔曾在伊朗议会担任过28年的议员,现在是伊朗议会的第一副议长,同时还是伊朗伊斯兰工程师协会的秘书长。
这个协会顾名思义,主要成员都是一些伊朗赫赫有名的理工科知识分子,其中不乏伊朗前外长莫塔基(Manouchehr Mottaki)、伊朗前总统艾哈迈迪-内贾德(Mahmoud Ahmadinejad)这样的头脸人物。内贾德在伊朗曾经是妇孺皆知的超级学霸,在当年的伊朗高考中一路过关斩将,从全国40万考生里脱颖而出,一路杀掉了全国第132名。
能在云集了这么多理工科学霸的工程师协会里担任一把手,可想而知巴霍纳尔的科学水平就算再差也不至于差到哪儿去。
可就是这样一号人物,他却在以伊冲突暂告一段落之后,说出了“多的是国家排着队要买伊朗武器”这种话来。这让我在恍惚之间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错愕感,我感觉自己好像不是在看一个伊朗工程师协会秘书长的专访,而是在看某个印度教下属机构的神棍在睁着眼睛胡说八道。
不光我这么想,很多国内网友也是这么想得。这条新闻后来被一些中国网友搬回了国内的社媒平台上,评论区里的吐槽声浪可以说是此起彼伏、一浪盖过一浪:
“不愧是雅利安一家人。”
“一笔写不出两个雅利安。”
“伊朗赢学和印度赢学有得一拼。”
“这个世界是发癫了吗?现在打仗都是用嘴定胜负的吗?越输越有脸?”
“说最硬的话,挨最狠的打。”
“谁排着队买伊朗的什么装备?法国佬过来批发白旗是吗?”
“现在我相信波斯文明是印度文明之父了。真的是无语了。”
无语归无语,但其实巴霍纳尔这么干的动机我并非不能理解。恰恰是因为伊朗在这一仗中输得太惨了,在全世界面前都丢了大人,所以在这种时候团结内部才显得尤为必要。巴霍纳尔接受伊通社专访的那个信源,我要是不去伊朗的新闻网站上特意用波斯语找都找不到。这摆明了这就是特供给伊朗人看的,像我这种吃瓜群众根本就不在人家的考虑范围之内。
其实不光巴霍纳尔,现在整个伊朗从上到下都在大搞特搞波斯赢学。我今天(6月26日)还看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社媒平台发消息了,说祝贺伊朗“战胜”以色列政权和美国政权。还说,美国之所与直接卷入战争,是因为美方认为如果他们不参战,以色列就会被击败。然而美国并没有从这场战争中获得任何好处。
关于伊朗人现在的精神状态,微博大V@王江雨有一段话,我觉得说得挺到位:
“文化性格与国家发展有神秘关系的。中国式的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知耻而后勇,把百年国耻写进中学历史课本,昏睡百年东亚病夫自己大街小巷传唱来自我惊醒,就连满清甲午战败后也开始变法图强,人头滚滚。外部世界看不惯,说这是受害者心态。但这些并不是普世价值。大部分的世界,还是主打一个赢学,你看印度伊朗的甲午后,就是举国庆祝,天下欢腾。”
婆罗多赢学也好,波斯赢学也罢,或许所谓赢学的存在,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。它更像是一种文化基因里的生存策略。当国家在外部压力下遍体鳞伤时,用“胜利叙事”缝合裂痕、凝聚人心,可能还真就是最直接、也最无奈的选择。
但问题在于,赢学也许能成为短期的精神绷带,却不能成为长期的遮羞布。这种自我麻醉式的宣传,终究会在现实的碰撞中露出马脚。
反而是我们常说的知耻后勇,因为敢于直面伤口、解剖问题,所以反而能将痛感转化为进步的动力。这种文化性格或许不够“痛快”,却能让一个民族在跌跌撞撞中,真正走出一条向上的路。
虽然我们的问题也不少,但我仍然坚信,我们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。哪怕这条路走得不是那么“爽”。
至于婆罗多赢学和波斯赢学的未来如何,那就交给雅利安人和时间去操心吧。
红太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